
在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骨科门诊,常常有患者因手腕或足背部的"小疙瘩"前来就诊。"医生,我这个包块不疼不痒,需要处理吗?""会不会是肿瘤?"面对患者的担忧,四医专家总会耐心解释——这很可能是腱鞘囊肿。
一 什么是腱鞘囊肿?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手部、足部关节或腱鞘内的良性软组织肿物,由结缔组织退行性变形成,部分与外伤相关。其病理特征为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的黏液样囊腔,内含无色透明或淡黄/橙色胶冻状物质。该病好发于腕背、足背等关节负重部位,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青壮年群体尤为多见。
二 腱鞘囊肿病因与发病机制
1.退行性病变
慢性劳损是核心诱因,长期重复性关节活动(如打字、搬运、乐器演奏)导致腱鞘内滑液分泌失衡,滑膜细胞代谢异常引发黏液积聚。
2.创伤因素
急性外伤或微小损伤(如腕部撞击)可能破坏腱鞘完整性,促使滑液外渗形成囊肿。
3.系统性疾病关联
糖尿病患者因代谢紊乱,结缔组织修复能力下降,发病率较常人增高2-3倍。骨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炎症可能继发囊肿形成。
4.解剖易感性
手腕背侧指总伸肌腱桡侧、足背趾长伸肌腱鞘等区域因活动频繁、局部张力高,成为高发部位。
三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①囊肿生长缓慢,圆形,直径一般不超过2厘米,表面光滑,与皮肤无粘连,基底较固定。
②也有突然发现者。少数可自行消退,也可再长出。
③除局部肿物外,无自觉不适,有时有轻度压痛。
④也可有局部酸胀或不适,影响活动。
⑤囊肿大小与症状轻重无直接关系,而与囊肿张力有关,张力越大,肿物越硬,疼痛越明显。
2.局部症状
①手腕部腱鞘囊肿
多发生于腕背侧,少数在掌侧。最好发的部位是指总伸肌腱桡侧的腕关节背侧关节囊处,其次是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展肌腱之间。腕管内的屈指肌腱鞘亦可发生囊肿,压迫正中神经,诱发腕管综合征。少数腱鞘囊肿可发生在掌指关节以远的手指屈肌腱鞘上,米粒大小,硬如软骨。
②足踝部腱鞘囊肿
以足背腱鞘囊肿较多见,多起源于足背动脉外侧的趾长伸肌腱腱鞘。跗管内的腱鞘囊肿可压迫胫神经,是跗管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四 治疗方法有哪些?
少数囊肿可自行消退,但也有部分患者经多种方法治疗,仍反复发作。
1.非手术疗法
虽然腱鞘囊肿保守治疗复发率较高,但此类方法创伤最小,易于被患者接受,临床上可作为首选方法。对小的囊肿可通过挤压使腱鞘囊肿,使其破裂逐渐自行吸收;或用粗针头抽液后囊内注入醋酸氢化可的松类药物,然后加压包扎,疗效良好,但有时容易复发。
2.手术治疗
其他方法治疗无效时,可手术切除腱鞘囊肿。手术时应将整个囊肿连同周围部分正常的腱鞘、腱膜等组织一并切除,以免复发。术后应避免患病的关节剧烈活动。
五 科学预防策略
(一)职业防护
电脑工作者:采用人体工学设备,每小时做腕部伸展操(握拳-伸展循环10次)
体力劳动者:佩戴护腕/足踝支具,避免持续负重>20kg
(二)康复锻炼
腱鞘滑动训练:轻柔屈伸关节,每日3次×5分钟
神经松动术:缓解压迫症状(需康复医师指导)
对比浴疗法:40℃热水与15℃冷水交替浸泡(1:1分钟循环)
(三)代谢管理
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HbA1c<7%,定期筛查足部病变;更年期女性可补充维生素B6(10mg/日)改善结缔组织代谢。
对于无症状的小囊肿,不必过度医疗干预;当出现压迫不适或影响功能时,及时到正规医院评估才是关键。腱鞘囊肿通过科学的认知与规范管理,完全可将其转化为守护关节健康的警示信号。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请别忽视身体发出的温柔提醒。当手腕再次泛起酸胀,当足背悄然隆起包块,不妨停下脚步,用科学的态度面对这些"小疙瘩"。因为真正的健康管理,始于对每个身体信号的尊重与回应。常德四医骨科将始终以专业与温度,陪伴您走稳每一步人生路。
责编:邢修宇
一审:胡蔓
二审:刘宏远
三审:姚军 陈世杨
来源: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
何朝辉主持召开鼎城区安全守底工作调度会
鼎城区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整改整治成效通报会召开
陈远调研鼎城区“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陈远带队开展“八一”前走访慰问活动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八一”建军节座谈会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半年度经济形势分析暨重点工作结账会
陈远主持召开鼎城区商贸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何朝辉带队赴成都、彭州开展学习考察
下载APP
分享到